一带一路︱北极环境安全国际合作及中国应对

(12/23)

一带一路︱北极环境安全国际合作及中国应对

由此可见,当前不完备的合作规制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令北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却难以为该地区接下来的商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的生态环境。

(三)合作观念的不认同

北极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困境还体现在合作观念上。作为冷战时期美苏较量的重要前沿,北极相关国际问题长期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即便在冷战后两极格局彻底消失的今天仍然夹杂着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制约了合作的发展。虽然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合作”已成为北极问题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的同时,亦逐步设立常态化机制,深化北极合作。但随着气候的变暖以及北极冰雪的融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现出对北极地区丰富资源的关注,在环境合作过程中依旧围绕着各自利益相互竞争。准确来说,这种出于利益竞争的集体行动模式并非合作,而是一种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协作”。这种表现为协作形式的合作观念,使得合作主体之间缺乏集体认同。

这一观念集中内化为北极国家的竞争战略思维。从各国的北极战略来看,当前环北极国家正围绕北极环境问题展开博弈。

作为北极大国之一,俄罗斯非常重视本国在北极地区的能源利益,通过《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2030年前大陆架油气开发计划》等文件明确了建设北极为其自然资源战略基地的重要意义,并以此战略导向稳步扩大其在北极的实质性存在。美国虽然尚未就北极问题展开实质性的部署,但同样以发布国家政策的形式表明自身“北极国家”的身份,着重关注北极传统安全及其航道的自由通行问题,强调美国船只在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上航行的权利,尽管其愿意与盟国或其他国家就北冰洋环境保护展开协作,但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已预示着美国对北极环境合作更倾向于持防御性的姿态。加拿大政府的注意力则主要集中在维护和拓展北方地区国家主权权益之上,意欲借助环保合作等议题提升其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进而以加拿大的利益和价值观引导北极地区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