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谈兵|细微之间出战力:从国外空军看如何贴近实战要求

(3/9)

讲武谈兵|细微之间出战力:从国外空军看如何贴近实战要求

不过,从实战角度讲,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战机各个设备和子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勤保障的压力以及复杂程度。比如,当突然发生紧急情况,需要航空兵部队整建制出动时,如果可以省掉撤除盖布并整理叠好这一步骤,相信对于提高部队的反应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着陆不靠减速伞

通过观看美国空军以及韩国空军战机的飞行表演,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些战机着陆时都没有像中国和俄罗斯战机那样放减速伞。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观察,笔者很快就明白了个中原因:这些美制和韩国自研战机其实都没有装备减速伞——这也是一个与中俄战机,以及空军的使用习惯完全不同之处。

在珠海航展和长春空军开放日上,笔者经常可以看到我国空军战机的机轮触地后,后机身的垂尾根部或者尾锥处的减速伞舱很快就会打开舱门,先放出引导伞,再拉出主减速伞。当滑行速度降到一定程度后,主减速伞便与机身脱离,飘然落地,煞是好看。从历史纵深看,从我国第一代战机歼-6到第二代战机歼-7、歼-8,第三代战机歼-10、歼-11,再到第四代战机歼-20,尽管气动外形设计和几乎所有机载设备都已经大相径庭,但只有减速伞算是唯一一脉相承下来的机内设备。尤其是歼-20设在后机身背部的减速伞舱,舱门不仅可以自动开合,而且与机身流线型融为一体,没有任何突兀,显得颇为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