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性实践:对美国总统大选败选演说的话语分析

(6/26)

仪式性实践:对美国总统大选败选演说的话语分析

然而,在更深的层面上,特朗普的崛起又显然代表着对传统美国政治规则的挑战,“族裔”、“宗教”、“性别”等政治正确的“雷区”一次次被触及,话语讨论的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往日的敏感议题、激进理念进入了选举政治的讨论范畴。2016年大选暴露了对美国现行制度的质疑,但也展现了美国选举文化中的刚性稳定成分。舆论对特朗普“拒认败选”的反应显然证明,候选人的竞选话语与修辞须处在一个可被公众接受的“光谱”之中。如果说宗教、性别、移民等议题在公众认知中虽已十分敏感但尚有讨论余地的话,“拒认败选”则是“不可想象”的选项,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

事实上,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戈尔(Albert Gore)的败选演说已给全美国人上了精彩的一课。

小布什对决戈尔: 一场败选演说的诞生

某种程度上,“败选演说”不仅仅是一场演说,还包含一整套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选后流程,此即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所说的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从1896年民主党候选人威廉·布莱恩(William Bryan)败选后给当选总统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发电报祝贺开始,一种候选人之间私下认输与恭贺的惯例经由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1916年大选,误认为自己落败的在任民主党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提前起草了一份认输声明(concession statement),这是败选演说的最初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