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个国家的故事了解国家的转型:菲律宾篇

(25/40)

20 个国家的故事了解国家的转型:菲律宾篇

这或许是行动本身获得普遍性的路径之一,更是菲律宾各社会阶级,包括广大农众重新获得主体性,摆脱或者抗争保守政治威权,重构政治生活新的主体间性的新契机,而无论威权来自国家暴力的威慑还是来自农村与城市、阶级与贫富的分隔,或者来自寡头政治,比如早已从解放运动转向合作的教会或菲共的操纵。

对于后者,抗争与威权的对峙可能仍然在街头,却可能更经常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尤其当互联网Web 2.0 的应用更进一步取代手机网络,那么,无需组织,无需中心化网络,无需占领中央广场,甚至无需占领街头,是否也可能从互联网随时产生“精灵暴民2.0”?这是摆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乃至世界公民社会面前的契机。人民力量II ,如同1898 年菲律宾独立运动的示范效应,再度对东南亚21 世纪抗争运动的发展和样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放在全球民主转型的大视野中,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回顾1898 年以来东南亚一个世纪的抗争运动史,从菲律宾1898 年的独立运动到2001 年的人民力量II ,从跨“冷战”前后的东帝汶到泰国2010 年的红衫军运动,从新马地区的华人会党到马共游击队,从佛教入世运动到菲律宾人民力量中天主教会的领导,大致包含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民主运动等主要的抗争形态,也有共产主义(毛主义)游击战的极端形态,以及街头抗争等社会运动的一般形态。甚至连19 世纪新马华人会党抗争这样的原始形态,也可从中找到与历时一个世纪的各种现代抗争运动的关联,如孙中山民族主义革命、马共抗日和在马来联邦内争取政治承认的游击战直至今天马来西亚境内的人权斗争等;并可以将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而表面上极具地方性的间断抗争运动,转变为今日公民社会理论强调的跨国抗争网络或者全球民主的一部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