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今天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与钱学森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4/10)

25年前的今天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与钱学森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空天飞机和火箭飞机虽然是未来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但我国目前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和投资强度,不宜作为21世纪初的跟踪目标;

带主动力的航天飞机要解决火箭发动机的重复使用问题,难度比较大;

可供进一步研究比较的是多用途飞船方案和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方案。

在专家的评审打分表上,这两个方案的得分非常接近,“船派”方案是83.69分,“机派”方案是84分,稍稍占了上风。

“船派”专家

从技术上讲,我国已经有了十几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的经验,在防热、轨道控制、姿态控制和降落伞回收等关键技术上打下了一定基础;曙光号飞船的预研成果,为生命保障、飞船设备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储备;运载火箭技术和发射场等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和物质成果,可以充分利用。从实用上讲,飞船既可搭载航天员,又可向空间站运输物资,即使有了航天飞机等运输器,它仍然适合用于空间站的小型轨道救生艇,况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天地往返的需求量不会很大,一次性使用的飞船相对来说更便宜、更经济。从研制进度讲,用8~10年时间攻关,载人飞船有望在21世纪到来前后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而由于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较弱,研制航天飞机则在短期内难以完成。从未来发展讲,利用飞船可以进行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活动等试验,为未来空间站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