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钥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埃达难民营行纪

(4/18)

回家的钥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埃达难民营行纪

耶路撒冷老城中心的圆顶清真寺。

但是,这个国家雏形还缺少土地和人民。虽然二战后的移民让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剧增到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直到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出台时,他们已经买下的土地仍然只有总面积的7%。联合国决议雪中送炭,将巴勒斯坦全境的55%分配给了即将诞生的犹太国家。在这些分来的土地上,犹太人在当时并不是绝对多数,这使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去向变成了一个重要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让这些阿拉伯人不对新国家的犹太属性构成阻碍?根据以色列左翼历史学家依兰·帕佩(Ilan Pappe/אילן פפה)的研究,早在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联军发起战争之前的几个月,新近成立的犹太国家就已经开启了驱逐巴勒斯坦城市和乡村居民的行动。到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之时,以色列不仅保住了联合国分配的55%,还占领了全境的另23%,总计78%的土地。在这一过程中,七十余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离开家园,而他们的土地、房屋、店铺、商行,大多被分配给了犹太人,特别是新移民。(帕佩 2011,第15-45页)。虽然以色列指出有些阿拉伯人的离开纯属自愿,但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某些集体暴力行为(如Deir Yassin屠村事件)恐怕也加剧了巴勒斯坦人的恐慌,促使其不得不逃离战火。总之,在被以色列视为祖先的古代犹太被强权罗马驱逐出犹大(Judea)地区两千年后,在西方列强和新诞生的联合国的帮助下,新以色列成功地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历史的“黑色幽默”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