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钥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埃达难民营行纪

(1/18)

回家的钥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埃达难民营行纪

一、热度退却的巴以问题?

对于1980年代末出生的中国人来说,巴以问题曾经是童年记忆里国际新闻的绝对热点。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因提法达)爆发于我出生之前的那一年。从我刚刚能看懂新闻联播到后来进入大学学习希伯来语专业的这些年,一个个我自己和同龄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接连发生,作为新闻话题成为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记忆:奥斯陆协议、“和平进程”、拉宾遇刺、右翼犹太定居者对希伯伦清真寺的袭击、哈马斯针对以色列平民的公交车爆炸、定居点建设、隔离墙、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阿拉法特逝世、以色列从加沙撤离。再到后来,法塔赫和哈马斯的内部纷争,哈马斯的火箭弹,以色列空袭加沙留下的残垣断壁,以及近两三年对现实和未来愈发失去希望的巴勒斯坦年轻人的抗议和部分暴力行为,让巴以昙花一现的“和平”前景成为二十多年前的老黄历。同时,这些现实也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巴以并不比过去的几十年更平静。

近几年来,大家对于巴以冲突的关注似乎淡化了一些,这也很好理解。21世纪的头20年,世界并不太平,从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开始,中东地区的动荡旷日持久,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最不缺的就是头条级别的地区和世界性议题。伊斯兰国、叙利亚内战、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当然还有外部势力的干预,让中东地区算得上和平稳定的国家屈指可数。同样是在这几年,巴以冲突中的以色列一方趁势成功在媒体和舆论上摘掉了“战乱”、“冲突”的帽子,并被贴上了“创新”和“旅游天堂”的标签。而冲突的另一方巴勒斯坦,就连几年前加入联合国的努力,也没有在我们这里吸引太多眼球。偶尔出现在新闻里的巴勒斯坦人刀刺、袭击以色列人(特别是军警)事件和以方的反击,在泛滥的恐怖主义和多个国家连绵不断的内战——特别是随之而来、困扰西方世界的中东难民危机——面前,似乎只能算“小打小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