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钥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埃达难民营行纪

(8/18)

回家的钥匙: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埃达难民营行纪

最后,提到难民营,不能不提占领军。在西岸和加沙,难民营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以色列军事占领无时无刻的影响——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个事实: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误以为1990年代初期的巴以“和平进程”是两个独立国家试图建立正常的关系,好比以色列与埃及、约旦走过的历史一样。实际上,巴以和平进程的背景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阿拉伯土地二十年(自第三次中东战争)到四十年(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的全面占领,其本质是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逐步解除占领、允许巴勒斯坦独立国家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真正建立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在哈马斯主政加沙这一事实上内政独立的地带后,“战争”和“围困”成为了双边交往的主题。而在西岸,“和平进程”亦早已陷入停滞。五十年来,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点早已全面开花,数十万犹太定居者居住在这些国际社会眼中“巴勒斯坦国”疆界之内的C区——也就是完全由以色列管控、巴勒斯坦人基本禁止入内的区域,而这一区域占约旦河西岸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复国主义历史观里,西岸地区恰恰是两三千年前以色列、犹大两个王国实际上的核心范围,在犹太教上意义也很关键,以色列又怎会主动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