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锐评:乌克兰航发在中国开花结果 天骄模式有深意

(6/17)

军情锐评:乌克兰航发在中国开花结果 天骄模式有深意

而从更深层视角来看,中乌航空企业在技术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也开辟了中外技术合作的崭新模式。由于此前国内相关产业技术较为落后,因此,以往的航空技术合作多表现为中国对外国技术的单方面引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耗费巨大且没有主动权,也造成了对于外国技术只能“照本宣科”,却很难掌握外国技术精髓的局面。而此次中乌航企采取对等合作,中方提供场地资金,乌方提供人才技术的模式,不仅使得中国能掌握更多经营主动权,也更有利于中方借助外国成熟技术和人才,摆脱传统的单纯仿制模式,从产品研发、人才培养、装备制造等多方面“吃透”外国技术。此举将使我国未来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自主的航空发动机研制队伍,并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图为马达西奇公司研制的MS-14涡桨发动机

猜想: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在下“一盘大棋”

谈完上述话题,笔者还想聊聊个人对天骄航空集团与马达西奇公司合作的一点“猜想”。熟悉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原型舰引进过程的朋友们或许会想到,此番中国引进乌克兰航发技术的模式,与多年前引进“瓦良格”号航母的模式有些许类似。而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以不起眼的民营背景企业主导重大技术引进的模式,或许正是基于减少技术引进的障碍的考虑。而近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即报道称,马达西奇公司的领导层已经因“不当经营”而受到乌克兰执法部门的注意。毕竟航发技术属于乌克兰“国之重器”,尽管乌克兰经济不济,却也很难轻易将宝贵财富拱手于人。因此,只有采取相对低调而不引人注目的合作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中国技术引进的阻力。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