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场下的歼-11系列战机:“沈霍伊”的理想与现实

(4/14)

阅兵场下的歼-11系列战机:“沈霍伊”的理想与现实

正如2015年刚完成从歼-11到歼-11B的整建制改装、2016年就带队拿下2顶“金头盔”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肖军在谈及这次与歼-20、歼-16和歼-10C一起受阅的感想时所说的,“(歼-11B)刚刚‘年轻’就‘老’了。”

不过“老”并不等于“弱”。曾有一个经典传言称,由于计算不当,歼-11B应用复材不但未能减重,反倒由于增加保持平衡的配重铅块而更加沉重。真实情况是,通过航电替换和复材应用,歼-11B不仅在“干重”上比歼-11轻了数百公斤(不是七百),而且前者已经实现电子战设备完全内置,而后者仍需外挂电子战吊舱,实际使用重量优势更加明显。实事求是地说,在空军相当严格的节点要求下,仍沿用模拟电传操纵、机体寿命没有明显提升等一些需要不少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并不能算是歼-11B的“罪大恶极”之处。

但有些相对并不复杂、却能显著提升战斗力的工作,歼-11B却没有做好。众所周知歼-10A早已具备使用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的能力,歼-10B/C也在演习中使用鹰击-91完成过反辐射作战科目;而挂载条件远胜歼-10系列的歼-11B,反而“老实”到早期批次没有对地精确制导弹药使用能力的地步;即使和歼-15同期生产,软件上已经具备使用条件的后期批次歼-11B也极少挂载这类武器。作为空军重型机部队的主力,空有大载弹量的数百架歼-11/11B却只能使用无制导火箭弹和炸弹遂行低烈度战场环境打击任务;这对以攻防兼备为建设目标的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