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亚(四八)︱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2/8)

发现东亚(四八)︱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不只是日本,在冷战期间,从属于美国阵营的诸多东亚经济体,都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在日本带动下,东亚“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从1960年代开始也迅速崛起,最高经济增速达10%。东亚经济的整体发展又在80年代之后带动数个东南亚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出现了所谓“四小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1993年9月,世界银行发布了名为《东亚的奇迹》的报告,把这些国家/地区所取得的瞩目的经济成就归结为“东亚模式”。这也是第一次,“东亚”与某种经济增长现象挂钩,代表了一种“成功”的发展主义观念。

经济学家们对东亚模式的内涵提出过不同理解。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政府对产业的大力介入、依托开放的市场施行出口导向型发展、吸纳外来资本、产业适时升级(由初期的劳动力密集型过渡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实现比较优势战略等等。学者们还把东亚产业的梯次发展,总结成“雁行模式”:日本作为领头雁,带动了小龙小虎们的起飞。

众多关于“东亚奇迹”的讨论中,还有一种文化主义观点,引发过很多讨论。这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说。这个理论认为,儒家文化崇奉集体主义、尊重权威、选贤任能、重文教、尚节俭,是这个区域能够在资本主义体系里获得成功的关键。它针对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市场中心主义,强调制度(特别是国家)和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