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改变中国命运的“驳壳”枪与它的家族

(2/8)

一把改变中国命运的“驳壳”枪与它的家族

从清末进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被苏系手枪所代替,驳壳枪辉煌了近半个世纪。它曾打响过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伴随长征的队伍走过万水千山,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见证过蒋家王朝的覆灭,在朝鲜战场上打过美国侵略者……这支在欧洲一度被认为“失败”的“弃枪”,却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不是每一把手枪都叫“驳壳”。在中国人心中,它早已不仅仅是一把枪,更代表着一种难忘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情怀。

“毛瑟手枪”的百变名号

朱德的这把驳壳枪,学术名称为“德国7.63毫米毛瑟M1896式短管手枪”。之所以叫“短管”,因为它是德国7.63毫米毛瑟M1896式手枪的变形版,握把变小,枪管长由132毫米变为100毫米。

这种手枪生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战结束时,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德国的武器生产和使用给予了限制,不允许德国生产和采用口径超过9毫米、枪管超过100毫米的手枪。因此,一战后德国开始大量生产这种变形版的手枪。

虽然学术名称为“毛瑟手枪”,但这型手枪却是由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研发。其最早型号在1895年问世,称为1895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毛瑟兵工厂看到该枪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军用价值,就迅速申请了专利,品牌的名称定为“毛瑟”。生产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数量达到30多万支,其中绝大部分出口到中国和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