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民"产品悄悄飞入"百姓家" 军民合作共同登顶产业"珠峰"

(3/7)

"军转民"产品悄悄飞入"百姓家" 军民合作共同登顶产业"珠峰"

一直以来,国防高科技脸上蒙着一层薄纱。今年,军委装备发展部首次集中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国防知识产权信息平台9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揭开“睡美人”的面纱——军工突围,民企进军,“军转民”的窗户日渐敞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军转民”,一项项“高大上”的军用高科技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接地气”的民用产品,穿街走巷,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觉的同文共轨

共说融合“普通话”

“军转民”的艰辛,常常被一个“转”字带过。

“‘军转民’要组建技术团队,要把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出来,再经过二次开发,才能走向市场。哪有那么简单?”提起“军转民”的不易,一位地方领导深有体会。

其中原因在于:我国处于军民二元体制下,军民两大技术处在不同的语言体系,好比一个说“河南话”,一个说“湖南话”,结果就是自话自说、各说各话,导致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低下。要想理顺军转民的途径,需要找到军民都能听懂接受的“普通话”。

近年来,各方都在不断寻求突破。在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自主研发的“军用技术预见服务平台”令人眼前一亮,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分解,抹去军民技术的“身份标签”,从而实现无障碍“交流”。今年上半年,航天科技一院18所“伺服电机、精密传动、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已成功在广东佛山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应用。验证了转移模式的可行性。目前,这家企业正在对国防知识产权局批准解密的3000余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未来,这些技术将逐步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急产业等领域的市场需求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