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伟大时代

(4/7)

拥抱伟大时代

由于时代使命的召唤和军旅作家职责所在,每逢重要纪念节点,一批带有浓厚民族情结的战争文学就会应运而生。徐怀中的非虚构长篇《底色》复活了一段跨国界的战争历史。王树增的三卷本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创作周期长达8年之久,是作家继《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之后的又一力作。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视角独特,叙事新颖,在打捞深挖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催热了“微观战史”这一独具魅力的文体。

在当前时代语境下回望历史,作家们切入战争的角度正在发生转变,胸襟更为宽广,格局也更加开阔,《抗日战争》以及彭荆风的长篇纪实文学《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苦战缅印》、党益民的长篇小说《雪祭》都显示出正视历史真实的可贵的写作伦理。《雪祭》与《抗日战争》同在2017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雪祭》深切缅怀在历史战争和祖国建设中献出生命和青春的先辈英烈,感情真挚而内心强大,彰显出大国气象应有的文学风范和文化自信。

社会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家庭,当战争这种剧烈的人类运动形式开始时,免不了会导致家庭分裂、亲人离散。军人的牺牲并不只发生在战场,家园破碎对人的打击和伤害会持续到战后乃至永远。在正面战场之外,一些作家从人性的维度思考,意识到战争后遗症对人的戕害,这是爱国主义之于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朱秀海是这方面意识觉醒最早的作家。从《痴情》《穿越死亡》到《音乐会》,他在持续的思考和掘进中不断发掘出更深层的审美和哲学意义。类似的作品还有黃国荣的长篇小说《碑》,它力图在朱秀海开辟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