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漫谈:技术和人才比大运和航母更重要

(1/40)

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漫谈:技术和人才比大运和航母更重要

9月28日报道 (作者/马骐騑)近期,关于中国从乌克兰引进航空技术的新闻高潮迭起,先是有着“动力沙皇”美誉的乌克兰老牌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宣布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将合作生产多型航空发动机,随后更传出消息,称中国将引进研发和生产安-225大型运输机的全套技术。上述军工装备,都是目前我国军工产业相关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所涉装备类型都是可对国防安全发挥重大作用的“国之重器”,因此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反响。而对于中乌军工贸易和军工合作的历史较为熟悉的朋友,更是搬出当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制造接近完工却被废弃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即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例子,借以说明引进自乌克兰的大宗军工项目对我国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在中国和乌克兰军工合作的历史中,固然诸如安-225大型运输机和航空母舰等项目更为引人注目,但在中乌军工合作中真正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分系统技术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数十年来默默无闻的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许多现代化武器在融入乌克兰血统后得到了质的跃升,进而对我国军工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谨以近期搜集查阅的各种公开资料,力图管窥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的历史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