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路上提灯人

(3/10)

强军路上提灯人

“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因观念落后,生活贫困,红瑶族世代延续着“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习俗。红瑶女孩从小下地干活、挑花织布。她们足迹不仅被绵延的群山隔绝,更被贫穷、文盲的“大山”封闭。

当时,每月只领21元津贴的何方礼,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红瑶女童进学堂!” 21元钱能做什么?他把每月21元的津贴掰成三份——8元资助红瑶女童上学,8元寄给正在读书的妹妹,5元留作日常开销。在他的影响下,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水、捐上几元钱……逐渐成为支队一茬茬官兵的自发举动。

彻底破除红瑶女童的“大山”困局,仅靠何方礼一个人的资助只是杯水车薪,发动社会捐助也非长久之计。关键要帮助红瑶群众转变观念,帮助大瑶山区发展经济,才能切实为脱贫“造血”。

然而,改变一个地方根深蒂固的观念谈何容易?女童刚走进校门便不断有人辍学。于是,大瑶山的田间地头里忽的多了一抹橄榄绿。何方礼一到节假日就埋头待在乡亲们的地里,卖农具干农活,边干活边劝说。何方礼还带上好酒好菜,邀上村里“话事人”同喝鸭肝酒,打老同。红瑶族人感慨道“一个外乡外族人为了我们的娃崽上学都这么用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