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来年播种 基层人才接茬成长的奥秘在哪里?

(5/7)

为来年播种 基层人才接茬成长的奥秘在哪里?

人才培养需要广收广种——

只要给机会给平台,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

其实,“张公富创新团队”过去叫“张公富工作室”。从“工作室”到“团队”,虽然变化的只有几个字,但折射的是该团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张公富是搞坦克发动机维修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之初,汇集了团里坦克发动机维修一线的骨干。团领导很快发现,仅仅搞发动机维修,工作室活力不足。他们分析认为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有的工作室专业性太强,团队作为基层单位,好苗子挑选范围窄,最终很可能因人才断档而名存实亡。二是走“精英模式”不长久,没有发动群众一起参与创新,小圈子内循环,起不到辐射作用。

由此,“张公富工作室”变成了“张公富创新团队”。该团打破专业壁垒,在全团范围内挑选各方面的骨干人才和好苗子,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一个覆盖装甲兵驾驶、通信、射击等专业及两栖、指挥、侦察等新装备领域的士官创新团队脱颖而出。

在创新团队带动下,除了发动机维修领域,机电、火炮领域也不断冒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谈及这,该团领导深有感触:“只要给机会给平台,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