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飞行器:飘浮“禁区” 身兼数职

(5/7)

临近空间飞行器:飘浮“禁区” 身兼数职

在我国,这样的科研也在不断进行——

2015年10月,临近空间飞艇“圆梦号”的较长时间留空飞行试验,实现了可控飞行与完好回收,同时开展了近空间宽带数据传输、语音图像传输、对地观测与空中态势感知等初步应用试验。“圆梦号”体长75米、体积达18000立方米,标志着我国在临近空间飞艇研制领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今年10月2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旅行者”3号(海口号)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新疆携带一只活体乌龟成功进入海拔21公里的临近空间,并降落在预定区域,被成功回收。“旅行者”3号的此次试飞成功,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携带活体动物进入临近空间停留,进行生保测试,验证了载人近太空旅行多项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兰顺正指出,“对无人机来说,这样的高度极限也在不断被突破。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凭借‘太阳神’无人机保持着依靠太阳能飞至近约29.6千米高度的纪录。而中国在高空无人机领域也已经取得突破,前不久测试的‘彩虹’太阳能无人机,飞行高度超过20千米,任务区域广阔,具备‘准卫星’特征”。

形成无人机蜂群需谨慎乐观

记者了解到,此次中国科研机构试飞的这型无人机大小与蝙蝠相仿,其样机甚至没有发动机,在放飞前被超压气球带到不同高度,然后被电磁脉冲发射出去,其时速能在一个臂长的距离内从零加速至100公里,然后滑翔至目标进行任务作业。临近空间空气稀薄,很难产生推力。而极低的温度也意味着像电池这样的部件容易发生故障,对无人机来说,更是“死亡禁区”。那么,无人机应该如何克服这些技术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