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末”到“领头雁”,这个报务员咋做到的

(2/4)

从“老末”到“领头雁”,这个报务员咋做到的

“初识摩尔斯码,就让我感受到了战场的气息。”兵之初的颜国雁立志要成为报务尖兵。可还没入门,他的信心就被敲得粉碎。他似乎对电码没有任何 “乐感”,就在同年兵开始每分钟抄近百个电码的时候,他还徘徊在60码左右。

本应是高飞的“领头雁”,如今却成了“老末”,颜国雁真的不甘心,攥紧拳头的他开始了一段“逆袭之旅”。每天强化训练10多个小时,抄报成千上百组,比别人训练量高10倍之多。那一年,颜国雁光用坏的铅笔就有百余支,抄过的电报纸摞起来有一人高。年底考核,颜国雁获得了每分钟抄收电码180码、听划近300码速度的好成绩,一举成为报务专业的“领头雁”。带兵班长老丁不禁感慨:“新兵蛋子敢当‘排头兵’,这种气概了不得。”

这次考核着实让颜国雁“火”了一把。这也坚定了他钻研报务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大连通信士官学校通信专业毕业后,颜国雁担任指挥连代理排长。一次实弹演习,由于距离较远、遮蔽物多,地面小分队在利用某型短波通信设备与指挥所沟通时,总是出现“信号弱、干扰大、听不清、发不出”的问题,颜国雁得知后,急得团团转。“听不见电波,就像要了我的命。”

真正的强者在困难面前绝不退缩。颜国雁带领2名报务员成立“攻关队”,一心扑在设备研究上:几乎翻烂了《短波通信设备》《实用天线手册》等10余本专业书籍,写满了5大本厚厚的学习笔记,有时为了调试一段代码,在连队网络室一待就是一夜。他主动与院校专家沟通联系,跑遍驻地多家工厂,积极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学习,并自制软件反复推算。在对近百种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天线进行匹配试验,通过反复测算它们的通信频率、俯仰角、辐射范围等技术参数后,终于实现了对某型短波通信设备的技术革新,极大地拓宽了装备的适用范围和技战术性能。经他研制的某型非典型性天线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即将面向部队全面推广。迄今为止,全旅通信专业申请专利仅此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通信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