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飞机,造出自己的“心脏”到底有多难?

(3/10)

中国大飞机,造出自己的“心脏”到底有多难?

不过,大飞机的“心脏”——发动机的制造乃至量产还很难短期实现。在首飞中,C919搭载的发动机LEAP—X,由CFM国际公司研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介绍说,在航空领域,飞机的设计制造一般需要15—20年,发动机要20—25年;全世界能做飞机的企业有20—30家,能做发动机的却只有3—5家。从事军用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他坦言,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跟国外最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一代(20—25年)甚至更多。然而,“民用发动机,因为没有基础,也不好比较,恐怕也差了一代甚至更多。”

针对发动机研发的落后现状,2009年1月,中国航发商发(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目标很明确:制造可商业化的发动机。2016年,中国宣布在“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用某位分析师的话说,估计“直接投入在1000亿元量级,加上带动的地方、企业和社会其他投入,专项投入总金额约达3000亿元”。中国自主制造商用航空发动机已是国家战略。

另一方面,航空发动机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航发商发预测,未来20年全球将需要新交付客机3.8万架,发动机需求量达7.4万台,市值1万亿美元。由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航空运输需求旺盛,亚太地区预计将占到这1万亿的三分之一。然而,中国薄弱的发动机研发基础却可能无法很快地抢占这一市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