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第四军种” 从《敦刻尔克》看民船动员

(2/4)

重视“第四军种” 从《敦刻尔克》看民船动员

影片情节尽管有演绎成分,但却有史可寻:当年盟军用于敦刻尔克撤退的861艘舰船中,一大半是经过紧急动员的民船。它们的参与,使得原本只打算撤出3万部队的“发动机计划”,最终奇迹般地撤出33.8万官兵,为日后盟军的战略反攻储备了大批有生力量。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由衷感慨:“胜利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撤退中孕育着胜利。”某种意义上说,敦刻尔克撤退的胜利,是民船动员的成功。

动员民船应战应急,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越是海军强国,越是重视民船动员。英国民船队堪称其“第二海军”,1982年马岛战争中,若不是动员民船参与运输,英国恐难顺利完成庞大的作战补给任务;美国民船队也素有“第四军种”之称,1991年海湾战争中,正是民船的及时动员参与,使得美军战略海运能力短时间内提高了近3倍。

我国海上力量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建国初期就已有大规模实施民船动员的成功先例: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征用了2100多艘民船,先后输送15万参战人员和大批作战物资,确保了登陆作战的最终胜利。

当今世界,矛盾冲突多发易发,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在此背景下,民船动员的空间更为广阔,作用更加明显。如一些强度较低、地域随机的维权任务,使用民船作为第一波次力量,既能确保快速抵达,又便于把握尺度,能够达成较好的维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