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研究成果的关口,他为何主动提交了调配申请

(2/8)

收获研究成果的关口,他为何主动提交了调配申请

在二七革命纪念塔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赤诚,放弃了眼前的“安逸”,去往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

8月中旬,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郑州校区的机关楼前,全校官兵整齐列队,欢送因教学需要调配至沈阳士官学校的26名干部,并送上诚挚祝福和深情拥抱。

一次改革,一场考验;一次离别,一生奉献。面对命令,他们毫不犹豫,坚决服从,奏响了改革强军的时代乐章。

“我若不去,又怎么说服别人?”

夜深人静,实验室里却灯火通明。某兵器教研室副主任井祥鹤像往常一样整理着实验数据。多年来,他作为教学科研骨干,带队精研细究、攻坚克难,先后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如今,手中的这项研究已到了收获成果的关口,如果选择调配,就意味着实验成果将与他失之交臂。怎么办?“每名教员都有困难,作为教研室领导,我若不去,又怎么说服别人?”这一夜,井祥鹤移交了研究项目,提交了调配申请。

8月的沈阳稍显凉意,坐在办公室里的教员刘新盛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已经离家一千多公里。

2004年7月,刘新盛就因为岗位调整,从河北廊坊导弹学院调配到原防空兵学院,13年前的她显得十分洒脱。可如今,作为调配干部中唯一的女干部,她有了丈夫、孩子,父母都已年过古稀,需要牵挂的事太多太多。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