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熊炜:欧洲之病在“腠理”,还是入“膏肓”?

(1/3)

【思享家】熊炜:欧洲之病在“腠理”,还是入“膏肓”?

【“欧洲与世界形势变动下的中国策”系列稿件①】

8月19日,由国际政治与金融安全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光明网理论部联合主办的“欧洲与世界形势变动下的中国策”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欧洲与国际政治与安全”“欧洲与国际经济格局走势”进行发言讨论。光明网整理发言专家观点,由光明网理论频道独家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外交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  熊 炜

这一节的主题是欧洲形势与国际政治安全格局。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的话,那么欧盟其实不是一个国际政治安全意义上的战略力量。我认为,欧盟至始至终是一个不具战略眼光和战略能力的“经济帝国”,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的,欧盟的永恒主旨是其共同的经济利益,而非地缘政治。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也是我今天发言内容的基本出发点。

我主要想就三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欧洲目前面临的危机?自欧债危机以来,欧洲叠遇危机,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的重重挑战,特别是最近欧洲爆发的恐怖袭击尤其引人瞩目。媒体上常见的标题是《欧洲怎么了?》,事实上,欧债危机、民粹主义兴起、英国脱欧危机、暴恐袭击这一系列危机都是“症状”,说明欧洲确实生病了,但到底是欧洲之病在“腠理”,还是入“膏肓”?如果将这些“症状”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所遭遇的历史上其它“病症”相比较,我们会发现,现在欧洲的病绝非不治之症。60年代欧洲遭遇过动乱,70年代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冲击、经济发展滞胀危机,70年代到80年代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其实都比现在严重,但欧洲最终还是走出了危机。目前欧洲爆发的一系列危机具有深层次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回顾经典作家波拉尼等人的理论,我们发现,欧洲一体化的危机其实是全球化双重运动的反映,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失衡的结果。全球化的“双重运动”是指全球化是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相互嵌入的双重运动。一方面,资本的扩张要求打破国家边界,扩大自由市场;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冲击会让个人生活变得脆弱,对社会的保护需求增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显示出,推行市场自由化所产生的社会政治问题已经制造出它自己的反对力量。欧洲的危机是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社会市场失衡导致的结果。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取决于欧盟是否能够重新实现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之间的平衡。就目前的欧洲形势来看,虽然在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冲击下,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但是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基础依然稳固,并未受到根本性冲击。德、法、意等国的政治精英对维护欧盟团结也具有高度共识,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欧盟各国经济已形成路径依赖和制度依赖,欧洲经济也保持着温和复苏的势头。因此我的基本观点是,欧洲虽然危机重重,但是整体形势可控,通过实施艰难的改革和调整,欧盟有望走出危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