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里这个毫不起眼的笔记本,可是大有来头

(2/4)

连队里这个毫不起眼的笔记本,可是大有来头

■何忠兴 刘文龙

西双版纳的8月,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颠簸近4个小时后,笔者终于来到这个群山环绕、距中老边境仅4.8公里的边防连队。在指导员沈仁权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那个泛黄的笔记本。

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本子,顶端用线牢牢扎住,里面夹着一些小纸条,可能是经常翻阅的缘故,右侧边缘有点发黑,泛黄的纸张见证了岁月沧桑。灯光下,它安然躺在荣誉室一角,时光倒流,诉说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1989年一个冬日午后,连队官兵巡逻返回时,在邦善村村头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瘦骨伶仃的小男孩。时任指导员吴春来从村民口中得知,那是王丽英的小儿子。王丽英长年生病,丈夫离世后留下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一家3口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回到连队后,孩子脏兮兮的小脸和无助的眼神在吴春来眼前挥之不去。他向连长田应文提出帮助王丽英一家的想法,得到全连官兵的响应。为此,吴春来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详细记录王家的各种实际困难,笔记本就是这样来的。

每月15日,吴春来都会带领战士走进邦善村,不仅帮王丽英挑水、打柴,教两个孩子认字读书,还主动去村里的生产队义务劳动。时间一长,他的笔记本内容也变得丰富了:谁家有病号、需要哪些药品记下;哪家娃娃快到上学年龄了,记下;东家小孩头发长了,下次记得带来推子;西家快揭不开锅了,回去叫人送些馒头来……从此,每个月15日成了村里的“节日”,孩子们会爬上村口的树桩眺望,等待叔叔们的到来。村民们无以为报,塞给战士们两个土鸡蛋,又被完璧归赵,有时就干脆把东西悄悄放在连队门口。

举报